网站首页 | 史料文献| 最新目录 | QQ:89676568邮箱:89676568@qq.com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共39辑)

 

介绍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共39辑)

资料编号:KW8102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4.56G

版本:综合版本

目录出版情况说明
1. 1979年5月创刊,每年一辑,初为内部交流刊物,1985年出至第7辑。
2. 1986年起,《资料》第8、9-10合辑,改由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
3. 1991年起,《资料》11、12、13、14、15、16、17、18辑,改由武汉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
4. 1992年,《资料》1-7辑,由香港中华科技(国际)出版社合辑出版。
5. 2002年起,《资料》19、20、21、22、23、24、25、26、27、28、29辑(29辑未出),改由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
6. 2014年起,《资料》30辑及以后各辑,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
第1期(1979年5月)
1. 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 || 唐长孺
2. 王真保墓志考释 || 陈仲安
3. 王伯当——隋末农民战争资料札记 || 黄惠贤
4. 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 || 陈国灿
5. 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上) || 谭两宜编,黄惠贤、陈国灿、程喜霖校订
第2期(1980年12月)
1. 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 || 唐长孺
2. 《常何墓碑》写本录文
3. 《常何墓碑》跋 || 黄惠贤
4. 跋《武周张怀寂墓志》 || 陈国灿
5. 敦煌石室所出《唐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书后 || 朱雷
6. 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下) || 谭两宜编
第3期(1981年11月)
1. 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 || 唐长孺
2. 僧懿及《伐魔诏》一书 || 黄惠贤
3. 北凉的按赀“配生马”制度 || 朱雷
4. 李显甫开李鱼川之时间考 || 卢开万
5. 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 || 程喜霖
6. 高昌郡纪年 || 唐长孺
7. 敦煌发现计账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上) || [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
8.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古代及考古中心研究所藏吐鲁番所出汉文佛经残文书目录前言 || 彭肇兴译
第4期(1982年12月)
1. 跋《敬史君碑》 || 唐长孺
2. 《程知节碑跋》补 || 黄惠贤
3. 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 || 陈国灿
4. 曲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 || 朱雷
5. 《魏书·陆俟传》所载盖吴之死辨疑 || 卢开万
6. 北府与北府兵 || 杨德炳
7. 释烽铺 || 程喜霖
8. 跋郗昂《歧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 || 王世平
9. 律令格式 || 陈仲安
附录一:唐神龙散颁刑部格
附录二:唐开元水部式
10. 敦煌发现计帐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但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下) || [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
11. 对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土地四至记载的考察(一) || [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
第5期(1983年12月)
1. 唐代的内诸司使(上) || 唐长孺
2. 释“艻”、“棘” || 李格非
3. 《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 || 唐长孺
4. 读《周书·于谨传》书后 || 黄惠贤
5. 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 || 陈国灿
6. 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籍帐制度考察 || 朱雷
7. 贞观以后唐政府在北方的限奴措施 || 卢开万
8. 关于北府兵的兵数与兵将来源 || 杨德炳
9. 唐代烽堠制度拾零 || 程喜霖
10. 跋管元惠神道碑 || 陈仲安
11. 跋四川茂汶县北较场坝点将台唐代石刻题记 || 陈仲安
12. 《唐昭武枝尉曹君(通)神道碑》跋 || 鲁才全
13. 关于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四至记载的考察(二)——现在的户主和过去的户主 || [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
第6期(1984年12月)
1. 唐代的内诸司使(下) || 唐长孺
2. 读《心斋十种》本《襄阳耆旧记》书后 || 黄惠贤
3. 唐代瓜州途程——唐开天“过所”实地考察小记 || 陈国灿
4. 释“不良人”与“白水郎”——读《唐大和上东征传》质疑 || 朱雷
5. 南朝齐梁时期“三调”、“三课”考释 || 卢开万
6. 唐代的“驿家”和“馆家”试释 || 鲁才全
7. 读史札记二则 || 杨德炳
8. 读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则 || 程喜霖
9. 都督散考 || 陈仲安
10. 《武经总要》的编纂和版本 || 孙继民
11. 唐代均田制的给田基准考——特别以吐鲁番的实例为中心 || [日]土肥义和著,冻国栋译
12.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一) || [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
第7期(1985年12月)
1. 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 || 唐长孺
2. 读纪昀等辑《邺中记》书后 || 黄惠贤
3. 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 || 陈国灿
4. 《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一) || 朱雷
5. 读《三国志·高柔传》书后 || 卢开万
6. 《盖蕃墓志》考释 || 鲁才全
7. 四姓试释 || 杨德炳
8. 《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某人行旅会验》考——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之一 || 程喜霖
9. 李筌《太白阴经》琐见 || 牟发松
10. 北魏军镇考补 || 牟发松
11.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二) || [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
第8期(1986年12月)
1. 晋郛休碑跋 || 唐长孺
2. 唐代的“三司” || 陈仲安
3. 有关襄阳《羊祜碑》的几个问题 || 黄惠贤
4. 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 || 陈国灿
5. 《捉季布传文》《山远公话》《董永变文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二) || 朱雷
6. 北魏政府徙民的形式与内容 || 卢开万
7. 跋武周《袁公瑜墓志》 || 鲁才全
8. 论东晋王导的基本政策 || 杨德炳
9.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上) || 程喜霖
10. 《李卫公问对》辨析 || 孙继民
11. 唐代都督府的置废 || 牟发松
12. 吐鲁番所出《唐勒依限征纳税钱文书跋》 || 冻国冻
第9—10期(1988年12月)
1. 跋元怿墓志 || 陈仲安)
2. 对高昌国某寺全年用月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租税制度 || 陈国灿
3. 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 || 陈国灿
4. 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曲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 || 朱雷
5. 《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唐太宗入冥记》诸篇辨疑 || 朱雷
6. 东汉至魏晋户口数的变化及其实质一一魏晋南北朝户口数研究之一 || 卢开万
7. 西晋的课田与田租 || 卢开万
8. 跋武周《崔玄藉墓志》 || 鲁才全
9. 武周《匹娄焕德墓志》跋 || 鲁才全
10. 汉末的琅邪郡与琅邪的诸葛氏 || 杨德炳
11. 西晋末年长江中下游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 || 杨德炳
12.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下) || 程喜霖
13. 唐西州张无价及其相关文书 || 孙继民
14. 魏晋南朝的行台 || 牟发松
15. 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 || 牟发松
16. 隋代人口的若干问题管见 || 冻国栋
17. 唐代民族贸易与管理杂考 || 冻国栋
18. 辑校《邱中记》 || (晋)陆翙著,黄惠贤辑校
第11期(1991年4月)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
1. 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 || 陈仲安
2. 《隆中对》实现过程中的条件和机遇 || 杨德炳
3. 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 || 高敏
4. 正始玄学新议 || 王延武
5. 关于东晋侨州郡县的几个问题 || 夏日新
6. 《玄都律》年代及所见道官制度 || 姜伯勤
7. 释道安南投襄阳疑年考 || 朱雷
8. 许逊与净明道 || 张泽洪
9. 试论南朝道教缔造者陆修静 || 钟国发
10. 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资绢 || 鲁才全
11. 《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三令初探 || 黄惠贤、聂早英
12. 六镇起义前的北魏行台 || 牟发松
13. 唐代的诞节 || 张泽咸
14. 唐代的御史台狱 || 王素
15. 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 || 齐陈骏
16. 唐代闽中进士登场与文化发展管见 || 冻国栋
17. 唐代度支职事由简变繁论略 || 何汝泉
18. 唐代户税若干具体问题探讨 || 卢开万
19. 唐李皋治理江陵事迹辨析—一读《两唐书·李皋传》札记 || 李文澜
20. 唐五代的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 || 张弓
21. 唐代的行军统帅 || 孙继民
22. 唐及五代的魏博镇 || 方积六
23. 高昌国的占田制度 || 陈国灿
24. 《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考释 || 程喜霖
25. 关于唐前期西州设“馆”的考察 || 孙晓林
26. 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主食部分) || 黄正建
27. 曹仁贵归奉后梁的一组新资料 || 李正宇
28. 唐长孺先生主要著述目录 || 石墨林
29. 编后记
第12期(1993年4月)
1. 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 || 唐长孺
2. 刘黑闼起义和唐镇压措施的变化 || 黄惠贤
3. “武德政治”浅析 || 黄惠贤
4. 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 || 陈国灿
5. 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 || 陈国灿
6. 汉末行政区划疆界之更易与诸葛武侯“卧龙处”考 || 朱雷
7. 隋唐五代的乐工乐户 || 卢开万
8. 刘备与诸葛亮 || 杨德炳
9. 夷陵之战蜀师为何由“忿兵”变为“縻军” || 杨德炳
10. 读《周利贞墓志》书后 || 鲁才全
11. 杜孚与赵含章——《杜孚墓志》跋 || 鲁才全
12. 道科“命籍”“宅录”与汉魏户籍制的一个侧面:读陆修静《道门科略》札记之一 || 冻国栋
13. 读隋书札记二则 || 冻国栋
14. “阴山却霜”之俗解 || 何德章
15. 评丘古耶夫斯基对敦煌所出某些籍帐文书的考释 || 王克孝
16. 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 || 张宇
17. 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 || 石云涛
18. 大正藏《目录部》《史传部》高昌事辑 || 柳洪亮
19. 近年来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 [日]洼添庆文著,牟发松译,李少军校
第13辑(1994年12月)
1. 《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 || 唐长孺
2. 南北朝前有关谢氏家族的几个问题初探 || 黄惠贤
3. 谢鲲年表 || 黄惠贤
4. 《谢府君神道碑》推证 || 黄惠贤
5. 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 || 陈国灿
6. 唐乔师望职官年谱 || 陈国灿
7. 《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破魔变》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集》札记(四) || 朱雷
8. 读《宋书·雷次宗传》书后 || 卢开万
9. 读《唐代墓志汇编》札记 || 鲁才全
10. 关羽北征之谜试解 || 杨德炳
11. 读《南齐书·王融传》论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 || 何德章
12. 《南齐书·东南夷传》记北魏攻百济事纠谬 || 何德章
13. 唐前期关中灾荒、漕运与高宗玄宗东幸 || 石云涛
14. 唐代东都留守考 || 程存洁
15. 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 || 周健
16. 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 || 王大胜
17. 入唐僧带来的公验和过所 || [日]砺波护著,龚卫国译,陈国灿校
18. 《曲石唐志目》校补 || 鲁才全
第14辑(1996年6月)
1. 曹魏中军溯源 || 黄惠贤
2. 落后于时代的用人观念——刘表之悲剧原因探 || 王大胜
3. 读史札记二则 || 陈金凤
4. 谯国恒氏与淝水之战 || 杨德炳
5. 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 || 牟发松
6. 北魏鲜卑族人名的汉化——读北朝墓志札记之一 || 何得章
7. 北魏的兵制与社会——“从兵民分离”到“军民分籍” || [日]佐川英治
8. 《〈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一文献疑 || 何德章
9. 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 || 鲁才全
10. 唐代“均田制”实施过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 || 朱雷
11. 唐代科举制度中贡举类特殊科目及其考试 || 卢开万
12. 唐代前期的岢岚镇与岢岚军——读敦煌所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札记之一 || 冻国栋
13. 有关高力士和广东冯氏旧籍、世系的几点补证 || 黄惠贤
14. 旅顺博物馆藏《唐建中五年(784年)〈孔目司贴〉》管见 || 冻国栋
15. 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迁转 || 石云涛
16. 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 || 陈国灿
17. 标点本《唐大诏令集》纠缪 || 雷绍锋
18. 《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拾遗 || 程存洁
19. 《中国中世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导言 || [美]丁爱博(Albert E. Dien)著,张琳译,牟发松校改
20. 中国前近代史理论的重构——序说 || [日]中村哲著,牟发松译
第15辑(1997年6月)
1. 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人手 || [日]谷川道雄著,牟发松译
2. 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 || 冻国栋
3. “魏文慕通达”试释 || 柳春新
4. 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 || 张琳
5. 东晋上流社会享乐之风再探讨 || 杨德炳
6. 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下) || 张宇
7. 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 || 何德章
8. 北朝盐政浅述 || 黄惠贤
9. 唐代的荐举制度 || 卢开万
10. 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郡” || 冻国栋
11. 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北庭行 || 朱雷
12. 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出土文书跋 || 陈国灿
13. 对吐鲁番所出唐天宝间西北逃兵文书的探讨 || 刘安志
14. 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 || 雷绍锋
15. 北魏《元伯阳墓志》辨伪 || 鲁才全
16. 《千唐志·孙煌妻李夫人墓志》图版说明辨证 || 鲁才全
17. 《崔敦礼碑》“碑额”录文歧异——《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一 || 黄惠贤
18. 关于唐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禅师碑》 || 陈国灿
19. 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二则 || 何德章
20. 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 || 牟发松
21. 《大业杂记》遗文校录 || 牟发松
22. 谷川道雄教授主要著作目录
23. 《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 || 石墨林
第16辑(1998年7月)
1. “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 || 柳春新
2. 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述论 || 牟发松
3. 刘弘与应詹——围绕刘弘为何葬在湖南安乡问题 || 杨德炳
4. 仇池立国久远解 || 陈金凤
5. 关于北魏青齐土民的几问题 || 杨洪权
6. 高干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 || 何德章
7. 高澄之死臆说 || 何德章
8. 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 || 朱雷
9. 唐五代押牙(衙)考略 || 刘安志
10. 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 || 陈国灿
11. 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 || 冻国栋
12. 《昭陵碑录》所载《崔敦礼碑》有两种不同的录文——《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二 || 黄惠贤
13. 《全唐文·崔敦礼碑》初校稿——《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三 || 黄惠贤
14. 窦诞职官年表——以《窦诞墓志》为中心 || 鲁才全
15. 《唐登州司马王庆墓志》所见唐前期山东半岛若干史事 || 朱长义
16. 校点《渚宫旧事》 || (唐)余知古撰、夏日新校点
17. 隋书地理志州郡县名便检(州名编) || 陈仲安、牟发松
18. 五代州郡县名索引(州名编) || 瞿安全、杨小旻
19. 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 || [日]荒川正晴著,乐胜奎译,李少军校
20. 《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续完) || 石墨林
第17辑(2000年4月)
1. 散骑诸官初置时期有关问题索隐——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一 || 黄惠贤
2. 曹魏中后期散骑诸官的变化——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二 || 黄惠贤
3. 西晋散骑建省及其所领诸官——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三 || 黄惠贤
4. 汉唐间“伍伯”浅识 || 冻国栋
5. 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 || 何德章
6. 出镇宗王之府州僚佐与宋元嘉中主相之争 || 鲁力
7. 窦建德武牢之败原因试析 || 张宇
8. “租输二分制”与唐前朝财赋格局特点 || 张荣强
9. 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 || 陈国灿
10. 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唐沙、伊州文书中“地水”、“田水”名义考 || 朱雷
11. 唐代西州的突厥人 || 刘安志
12. 跋敦煌文书《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关于唐代家具的一点思考 || 唐刚卯
13. 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伪” || 刘进宝
14. 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出身者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 || 何德章
15.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苗氏订补——上党苗氏家族墓志研究 || 鲁才全
16. 《〈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 || 牟发松
17. 关于郭泰生平的几个问题 || 胡秋银
18. 蜀魏战争中的汉中与陇右 || 陈金凤
19. “库露真”与“襄样”——唐代漆器研究之— || 唐刚卯
第18辑(2001年9月)
1. 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一 || 黄惠贤
2. 隋钞本《三国志·吴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二 || 黄惠贤
3. 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 || 柳春新
4. 王敦三考——读《晋书》札记之一 || 魏斌
5. 读沈约所拟《授蔡法度廷尉制》书后 || 冻国栋
6. 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 || 何德章
7. 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 || 鲁力
8. 从判文看唐代的执法以情——以家庭关系为中心 || 朱海
9. 唐代中后期供军使、院及相关问题探讨 || 贾志刚
10. 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 || 陈国灿
11. 吐鲁番出土唐“勘田簿”残卷中所见西州推行“均田制”之初始 || 朱雷
12.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 || 刘安志
13. 《拓跋虎墓志》释考 || 牟发松
14. 唐崔泰之墓志探析 || 鲁才全
15. 《唐崔暟墓志》跋 || 冻国栋
16. 刘长卿重出诗考 || 陈顺智
17. 《因话录》史料价值浅识 || 万军杰
18. 《北史》零札(上篇·本纪部分) || 牟发松
19. 1990—1999年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 || 汪小烜
20. 三种新出版吐鲁番文书人名地名索引 || 石墨林
第19辑(2002年11月)
1. 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 || [日]谷川道雄著,李济仓译
2. 试析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 || 牟发松
3. 隋钞本《三国志·魏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之三 || 黄惠贤
4. 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之二 || 何德章
5. 刘琨之死记疑 || 董慧秀
6. 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围绕胡、邓二氏为中心的考察 || 魏斌
7. 唐代道士罗公远及其灵验传说——读《道教灵验记》札记之一 || 冻国栋
8. 唐玄宗《御注孝经》发微 || 朱海
9. 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问题 || 万军杰
10. 唐代世俗社会造经现象述论 || 简梅青
11. 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 || 于赓哲
12. 岑参道隐略论——兼与詹石窗先生商榷 || 石云涛
13. 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 || 李文澜
14. 略述唐代人口的城乡结构与职业结构 || 冻国栋
15. 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 || 贾志刚
16.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魏晋写经系年订补 || 陈国灿
17. 从胡商到编民——吐鲁番文书所见曲氏高昌时期的粟特人 || 陈海涛
18. 跋吐鲁番鄯善县所出《唐开元五年(717)后西州献之牒稿为被悬点入军事》 || 刘志安
19. 敦煌具注历日中的“往亡” || 晏昌贵
20. 《大谷文书集成》(壹)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 || 石墨林
第20辑(2003年12月)
1. 东晋时期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的一次短暂变革——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四 || 黄惠贤
2. 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的士文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 || 何德章
3. 刘琨、卢谌答诗始末推论 || 董惠秀
4. 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 || 山口正晃
5. 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 || 魏斌
6. 诸葛亮祭祀所见魏晋隋唐制祀的变化 || 李文澜
7. 跋《千金序》 || 冻国栋
8. 隋末粮仓与群雄盛衰 || 姜望来
9. 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靳强
10. 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 || 黄楼
11. 唐玄宗御注《孝经》考 || 朱海
12. 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地位的变迁 || 张宇
13. 从家世渊源观念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 || 刘惠琴、陈海涛
14. 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 || 于赓哲
15. 从“开元寺三门楼题刻”看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 || 简梅青
16. 墓志所见唐安史之乱间的“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附说“伪号”的模仿问题 || 冻国栋
17. 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 || 陈国灿
18. 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都司”考 || 刘安志
19. 《大谷文书集成》佛教资料考辨 || 刘案志、石墨林
20. 《大谷文书集成》(贰)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 || 石墨林
第21辑(唐长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2004年12月)
1. 受教四十年 || 谷川道雄
2. 漫忆唐长孺先生 || 沙知
3. 怀念恩师唐长孺先生 || 高敏
4. 温故与怀念 || 张泽咸
5. 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 || 余 英时
6. 怀念唐长孺教授 || 池田温
7. 唐长孺先生在京都 || 砺波护
8. 唐长孺先生二三事 || 魏连科
9. 唐长孺师与敦煌文书的研究 || 朱雷
10. 两进唐门,师恩无涯 || 杨德炳
11. 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 || 张弓
12. 南望珞珈忆恩师 || 李文澜
13. 哲人虽已去,遗爱有余思——缅怀业师唐长孺先生 || 王素
14. 回忆唐长孺先生 || 何德章
15. 细微处见精神——忆唐长孺先生 || 石云涛
16. 漫卷帘衣延草色 欲回春气入书丛——对唐长孺师研究出土文献方法的体会 || 陈国灿
17. 寻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试论唐长孺先生的史学风格 || 姜伯勤
18. 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亚洲型”特征——读唐长孺师论著笔记 || 张弓
19. 唐长孺先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臆想 || 黄正建
20. 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 || 牟发松
21. 唐长孺先生史学论著未刊稿叙录(一)——附说:唐先生早年未刊稿所见的治学理路与方法 || 冻国栋
22. 读唐长孺先生论著的点滴体会 || 胡宝国
23. 读《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纪念唐长孺先生逝世十周年 || 卞孝萱
24. 唐代告身的一个考察——以大谷探险队所获李慈艺及张怀寂告身为中心 || 小田义久
25. 文中子王通的私学教育思想及其源流 || 卢开万
26. 唐代户部别贮钱的来源 || 何汝泉
27. 共同体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历史——浅评谷川道雄先生的历史观 || 李文澜
28. 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 || 钟国发
29. 唐六尚长官考 || 黄正建
30. 涉县娲皇宫石壁唐代朱书题记试释 || 孙继民
31. 跋武昌阅马场五代吴墓所出之“买地券” || 冻国栋
32. 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 || 刘安志
第22辑(2005年12月)
1. 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 || 何德章、马力群
2. 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 || 魏斌
3. 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 || 魏斌
4. 赵郡李氏“三祖”小考 || 张葳
5. 读独孤及《吊道殣文并序》书后 || 冻国栋
6. 唐代病坊隶属于经营问题小考——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进展 || 罗彤华
7. 论东城老父对唐中叶社会变化的四大“忧虑”——《东城老父传》读后之二 || 唐刚卯
8. 唐懿宗身世新考 || 黄楼
9. 唐前期勋官的授予流程及勋的累加 || 马志立
10. 敦煌所出写本《二十五等人图》补论 || 冻国栋
11. 唐代府兵简点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 || 刘安志
12. 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 || 陈国灿
13. 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 || 刘安志
14. 唐五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对生态平衡的认识 || 乜小红
15. 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劳役 || 陆离
16. 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 || 北村一仁
17. 《唐会要》献疑数则 || 朱海
18. 《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重收墓志举例 || 万军杰
19. 《大谷文书集成》(三)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它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 || 石墨林
第23辑(2006年12月)
1. “唐宋变革”的世界史意义 || ——内藤湖南的中国史构想 || [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
2.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丘”关系再研究 || 侯旭东
3. 走马楼所出孙吴贷食简初探 || 魏斌
4. 晋武帝立嗣背景下的贾充 || 权家玉
5. 太子勇之废黜与隋唐间政局变迁 || 姜望来
6. 兼融南北:《大唐开元礼》的册后之源 || 吴丽娱
7. 《平淮西碑》再探讨 || 黄楼
8. 读唐代家书札记二则 || 朱海
9. 唐代女性寿命问题探讨 || 万军杰
10. 唐五代“练塘”资料中所见的“强家”与“百姓”——隋唐五代江南地方社会个案研究之一 || 冻国栋
11. 麹氏高昌“遗言文书”试析 || 冻国栋
12. 跋吐鲁番新出《唐显庆元年(656)西州宋武欢移文》 || 刘安志
13. 从三至五品官带勋者荫子孙看唐前期勋官制度的演变——读《唐天宝年代国忌、诸令式等表》之后 || 马志立
14. Tsong ka(宗喀)、khri ka(赤卡)、临蕃城考 || 陆离
15. 点校本《资治通鉴》讹误校正 || 李文澜、刘晓慧
第24辑(2008年12月)
1. 吴简所见的“子弟”与孙吴的吏户制——兼论魏晋的以户为役之制 || 孟彦弘
2. 吴简释姓——早期长沙编户与族群问题 || 魏斌
3. 《晋书 || 习凿齿传》述评 || 黄惠贤 || 柳春新
4. 西晋杨骏一族的崛起 || 权家玉
5. “和靖”与“宽和”——东晋中期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 || 李济沧
6. 六朝建康的木材 || 何德章
7. 邺城谣谶与北朝政治社会变迁 || 姜望来
8. 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 || 吴丽娱
9. 唐“仙州”史事素描 || 冻国栋
10. 唐德宗“奉天定难功臣”、“元从奉天定难功臣”杂考 || 黄楼
11. 唐代再娶习俗之下继室与前室子关系探讨——兼析唐代的“两娶一门” || 万军杰
12. 唐宋间家训中的“己” || 朱海
13. 跋“千唐志斋”新藏《崔府君(□伯)墓志》 || 冻国栋
14. 唐代的“神山路”与拨换城 || 陈国灿
15. 唐初对西州的管理 || ——以安西都护府与西州州府之关系为中心 || 刘安志
16. 粟特文古信札的断代 || 麦超美
17. 读《旧唐书·职官志》札记 || 马志立
第25辑(2009年12月)
1. 长沙吴简劝农掾条列军州吏等人名年纪三文书新探 || 王素
2. 走马楼出土孙吴“加臧米”简试论 || 魏斌
3. 读史札记三则 || 黄惠贤
4. 三国孙吴兵制二题 || 何德章
5. 试析曹魏时期许昌政治地位的变迁 || 权家玉
6. 北魏假爵制度考补 || 明建
7. 论“上党有天子气” || 姜望来
8. 西魏北周“作牧本州”考析 || 钟盛
9. 从“两税外加率一钱以枉法论”到两税“沿征钱物”——唐五代两税法演变续论 || 陈明光
10. 唐宋间黟、歙一带汪华信仰的形成及其意义 || 冻国栋
11. 《旧唐书》“隋末群雄传”形成过程臆说 || 徐冲
12. 今佚唐代韦彤《五礼精义》的学术特点及影响——兼论中晚唐礼学新趋向对宋代礼仪的影响 || 吴羽
13. 唐“制将”考 || 黄楼
14. 唐代“妾”的丧葬问题 || 万军杰
15. 跋“千唐志斋”新藏《裴岩墓志》 || 冻国栋
16. 河南荥阳新出《唐宋华墓志》考释 || 刘安志、楚小龙
17. “断鸡子”小考 || 石英
18. 六朝后期道馆的形成——山中修道 || [日]都筑晶子著,付晨晨译
第26辑(2010年12月)
1. 五条诏书小史 || 魏斌
2. 论三国后期吴、晋交州之争 || 钟盛
3. 对习凿齿卒年及其著作的检讨和蠡测 || 黄惠贤
4. 北魏买地券三种考释 || 鲁西奇
5. 北魏太和十二年前后平城司州的废而复置——以《元苌墓志》为中心 || 明建
6. 论“齐当兴,东海出天子”——兼论高齐氏族问题 || 姜望来
7. 周隋勋官的“本品”地位 || 顾江龙
8. 音乐史与思想史 || ——《景云河清歌》的政治文化史研究 || 孙英刚
9. 唐蕃大非川之役与星象问题 || 吕博
10. 河北元氏新出数方唐赵郡李氏家族墓志概观 || 冻国栋
11. 伊西与北庭——唐先天、开元年间西域边防体制考论 || 刘安志
12. 今佚唐《开元礼义鉴》的学术渊源与影响 || 吴羽
13. 读《大燕故魏府元城县尉卢府君(涚)墓志序》书后 || 冻国栋
14. 释“贞元中仕进道塞” || 陈文龙
15. 白敏中收复三州七关说考辩 || 黄楼
16. 唐宣宗诗歌辑考——兼论宣宗遁迹为僧说的产生及其衍变过程 || 黄楼
17. 凉州瑞像在敦煌 || ——体现地方性的一种瑞像实例 || 张小刚
18. 六朝官僚制的叙述 || [日]中村圭尔撰,付晨晨译,魏斌校
19. 谷川道雄教授惠赠图书资料目录 || 石墨林编
第27辑 (2012年12月)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
1. 教外何妨有别传——从唐先生《游潮州》佚诗论唐先生诗学及其与金明馆主的学术因缘 || 姜伯勤
2. 从唐长孺士族研究看史学方法的演进 ——与陈寅恪士族研究的比较分析 || 张国刚
3. 汉魏变革的历史意义——纪念唐长孺先生的百年诞辰 || 葭森健介
4. 言必有据,疑则相析——读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有感 || 郑学檬
5. 对南北朝的差异的若干思考——读唐先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札记之一 || 赵和平
6. 唐长孺先生《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书两种跋》读后 || 黄正建
7. 唐长孺先生与《吐鲁番出土文书》 || 王素
8. 读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书后 || 冻国栋
9. 中国中古军功制度初探 || 佐川英治
10. 从“天下”到“世界”:晋唐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认知 || 王永平
11. 山涛辞官论——晋武帝处置异姓功臣的困境 || 董慧秀
12. 关于九品中正制“九品”等级的一点意见 || 张旭华
13. 中正官的设置与称谓 || 周健
14. 论汉魏之际的“北海派”士人 || 柳春新
15. 南北朝时期的汝南悬瓠——以“城豪”胡氏的动向为中心 || 北村一仁
16. 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和“新经”的主神考释 || 王承文
17. 六朝人神祭祀与祈求巫术——以蒋神祭祀为中心的考察 || 吴成国
18. 从延真宫到崇虚寺:北魏佛道之争及其地位之转换 || 姜望来
19. 南朝建康士族生活状况研究——以建康士族贫困问题为中心 || 权家玉
20. 魏晋新书风在江南的发展与南朝书法的北传 || 刘涛
21. 从僧人行踪看西域通往南朝的道路 || 石云涛
22. 金城公主入藏和唐吐蕃关系 || 大原良通
23. 唐前期的亲王之藩及其僚佐问题 || 孙英刚
24. 两神策与两枢密:唐代北司权力领导新探 || 赵雨乐
25. 唐代京西北神策诸城镇研究 || 黄楼
26. 中古时期赵郡李氏家族望贯变化略论 || 张葳
27. 隋牛弘取消文献皇后丧服“期练”原因试析 || 吴丽娱
28. 唐代佛教与科举论略 || 陈金凤
29.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的科举 || 戴显群
30. 五代十国功臣号研究 || 胡耀飞
31. 从“历史往事”到“传说故事”——述释唐代墓志和诗文中的三国 || 严耀中
32. 论晋辟雍碑碑阴题名中的“散生” || 福原启郎
33. 《晋故事》渊源、佚文与形态考 || 楼劲
34. 也论《营缮令》之分类 || 彭丽华
35. 墓志所见唐代钜鹿魏氏——以新出《魏珏墓志》为中心 || 冯金忠
36. 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中古时代西北与东南的交往 || 冯培红
37. 唐代军将士卒的佛教信仰 || 赵青山
38. 对新疆博物馆新集高昌契券的认识 || 陈国灿
39.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的史料 || 胡戟
40. 唐长孺先生生平及学术编年 || 冻国栋
第28辑 (2012年12月)
1. 东汉的行刑时间——以《月令》的司法实践为中心 || 薛梦潇
2. 拓跋鲜卑政治发展的地理空间 || 毋有江
3. 拓跋鲜卑七分国人时间异说形成考 || 陈鹏
4. 北魏州军府制度考论 || 钟盛
5. 从王光、叱罗招男夫妇墓志论西魏北周史二题 || 叶炜
6. 佛道之间:中古“道术”考略 || 姜望来
7. 阿史那婆罗门墓志笺证考释 || 朱振宏
8. 唐代露布的两期形态及其行政、礼仪运作——以《太白阴经·露布篇》为中心吕博
9. 唐代寺院职务及其运作 || 林韵柔
10. 吐蕃尚延心以河、渭降唐事迹考略——兼论唐末高骈与宦官集团之关系 || 黄楼
11. 论中晚唐五代时期的“常参官—刺史”等级分界线 || 陈文龙
12. 唐末五代王爵考 || 曾成
13. 杜光庭《广成集》所载表、醮词写作年代丛考 || 吴羽
14. 读《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籍》社会文书札记(一) || 陈国灿
15. “相、心、念、思、意”续考 || 马小鹤
16. 《修文殿御览》佚文辑校 || 刘安志
17.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典籍》《大谷文书集成·肆》人名地名索引 || 石墨林
18. 若干部吐鲁番出土文书之间互见的人名地名索引 || 石墨林
第30辑(2014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1. 两晋南北朝“皇太弟”考略 || 姜望来
2. 从“月宿东井”日看晋唐道教时间观念的构造 吴羽
3. 唐代的光署钱问题探略 || 张国刚、管俊玮
4. 符谶与唐德宗“奉天之难” || 黄楼
5. 晚唐儒士林慎思补论———以《伸蒙子》爲中心 || 朱海
6. 从唐朝后期的“省司钱物”到五代的“系省钱物”——五代财政管理体制演变探微 || 陈明光
7. 隋唐五代沿海港口与近海航路(下) || 鲁西奇
8. 唐曲建泰墓志与高昌“义和政变”家族———近年新刊墓志所见隋唐西域史事考释之二 || 王素
9. 敦煌写本S.2078V“史大奈碑”习字之研究 || 游自勇、赵洋
10. 敦煌写本《太公家教》残卷缀合三则 || 张新朋
11. 关于晚唐五代别纸类型和应用的再探讨——《新集杂别纸》研究之二 || 吴丽娱
12. 《博物志校证》校勘释例———兼谈《四库全书》的版本价值 || 孟彦弘
13. 《白孔六帖》校补札记 || 李文澜
14. 敦煌西域古藏文契约文书中的印章 || [日]武内绍人著,杨铭、杨公卫译
15.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29辑目録
第31辑(2915年7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从走马楼竹简论孙吴的户人 || 韩树峰
2. 走马楼吴简竹木牍的刊布及相关研究述评 || 徐畅
3. 从南京出土的东晋南朝墓志推论侨旧之别 || 胡宝国
4. 东晋末、刘宋时期道教与政权关系问题——以孙恩起事和五斗米道改革为中心 || 王皓月
5. 皇权象征与信仰竞争:刘宋、北魏对峙时期之嵩岳 || 姜望来
6. 南齐《隗先生铭》与南朝道馆的兴起 || 孙齐
7. 书写“南岳”——中古早期衡山的文献与景观 || 魏斌
8. 从“京观”到佛寺——隋与唐初战场尸骸的处理与救度 || 雷闻
9. 转轮王“化谓四天下”与武周时期的天枢、九鼎制造 || 吕博
10. 中古岭南沿海甯氏家族渊源及其夷夏身份认同——以隋唐钦州甯氏碑刻为中心的考察 || 王承文
11. 唐代的身分制社会 || 高明士
12. 次赤、次畿县的成立与唐宋府制变迁 || 齐子通
13. 日本杏雨书屋藏羽663R号敦煌文书的定名 || 陈丽萍
14. 南监本《魏书》之意改与中华标点本之择从 || 何德章
15. 《北史》校读剳记六十八则 || 黄楼
第32辑(2015年12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社会力量的合流与孙吴政权的建立约论 || 林昌丈
2. 陆机《晋纪》与晋史的修撰起源 || 柳春新
3. 南朝州佐制度的演进与变革——以梁朝州佐制为中心 || 钟盛
4. 六朝建康都城圈的东方——以破冈渎的探讨为中心 || 张学锋
5. 跋“唐代天宝十三载宣城郡采丁课银铤” || 吕博
6. 从史馆到中书——中唐李景俭案的政治空间 || 张达志
7. 元和元年长安国忌行香制度研究——以新发现的《续通典》佚文为中心 || 聂顺新
8. 温庭筠改名补证 || 牟怀川
9. 五代正统性与司空图形象的重塑——《旧五代史》原文有无《司空图传》问题再探讨 || 罗亮
10. 甘肃临泽新出西晋简册考释 || 张荣强
11. 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唐代宦官诸使 || 黄楼
12. 德国吐鲁番探险队收集的早期《无量寿经》写本考释 || [日]三谷真澄著,陆帅译
第33辑(2016年7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走马楼吴简祠祀牛皮蹄甲枚数簿整理与研究——孙吴地方祠祀管窥 || 凌文超
2. “西人”与“东人”——读南朝史札记 || 胡宝国
3. 南北朝时期的氏族之辨——从《南齐书·高逸传》“民族弗革”一语说起 || 胡鸿
4. 唐代“官文书”辨析——以《唐律疏议》为基础 || 黄正建
5. 《唐故突骑施王子志铭》再探讨——兼论突骑施黑姓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 吴玉贵
6. 洛阳出土唐代梨园弟子曹干琳墓志及相关问题探析 || 毛阳光
7. 唐代后期湖州茶贡史及其反映的中央与州之关系一例 || 胡耀飞
8. 温庭筠《百韵》诗考注 || 牟怀川
9. 中古佛教斋会疏文的演变 || 曹凌
10. 敦煌本《灵宝经目》与古灵宝经分类时间逻辑论考 || 王承文
11. 《唐会要》“补亡四卷”考 || 刘安志
12. 关于台北图书馆所藏《唐会要》钞本 || 岛田正郎著,罗亮译,刘安志校
第34辑(2016年11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汉晋道经所见“静室”名称及其与斋戒制度的关系 || 王承文
2. 废愍怀太子事件与西晋政局的全面失控 || 权家玉
3. 地方史志与净土教——谢灵运《庐山法师碑》的“杜撰”与“浮现” || 陈志远
4. 李渊晋阳起兵左右军考略 || 姜望来
5. 唐代的宫女群体及其对宫廷政治的影响 || 罗彤华
6. 唐代饮茶风习与经济贸易的流变 || 宋时磊
7. 再论晚唐儒士林慎思——以《续孟子》为中心 || 朱海
8. 新出《唐故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燕国墓志》考释——唐高宗显庆五年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案发微 || 黄楼
9. 隐士的诱惑:三至四世纪中国和西方隐修的诸面向 || 鲍吾刚著;姜虎愚译
第35辑(2017年7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试论都督制之渊源及早期发展 || 雷家骥
2. 晋武帝“罢五等之制”解 || 顾江龙
3. 北魏讲武考——草原传统与华夏礼仪之间 || 刘莹
4. 蛮女文罗气的一生——新出墓志所见北魏后期蛮人的命运 || 胡鸿
5. 家国之间:北齐宗王政治变迁与末年皇位争夺 || 姜望来
6. 唐代官仓库管理中的量覆与交割 || 郁晓刚
7. 唐贞观二十二年崑丘道行军再探讨——以新出《杨弘礼墓志》爲中心 || 王庆卫
8. 唐德宗兴元元年“甯陵之战”史实考辨 || 黄楼
9. 牛僧孺长于江西永新补考 || 周浩
10. 因宦徙居:唐代墓志所见潞州人口迁入情况的个案考察 || 张葳
11. 武英殿本与四库本《唐会要》非同本考 || 刘安志
12. 唐代中期的道观——空间·经济·戒律 || 都筑晶子著, 罗亮译
第36辑(2017年11 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吴都建业的都城空间与葬地 || 张学锋、陈刚
2. 《三国志》列传编纂的内在理路 || 曲柄睿
3. 法显“南下向都”史事发微——兼论4—5世纪南北佛教律典传译与僧团兴替之关系 || 刘学军
4. 《宋书·州郡志》断限新考 || 李伟
5. 六朝建康长干里考略 || 许志强
6. 北魏末期的北边社会与六镇之乱——以杨钧墓志和韩买墓志为线索 || 佐川英治
7. 从嵩岳到华岳——北朝时期北方道教中心之转移 || 姜望来
8. 服制、符命与星占:中古“白衣”名号再研究 || 杨继承
9. 僖宗入蜀与唐王朝的符命宣传——《西川青羊宫碑铭》考释 || 吴晓丰
10. 《典术》佚文钩沉与考辩 || 李贺
11. 《梁后略》辑考 || 陈爽
12. 韩国松广寺旧藏《金藏论》写本及其文献价值 || 王招国(定源)
13. 试论东亚古代的“中华”与“周边” || 川本芳昭著,刘莹译
14. 关于《唐会要》流传的考察 || 古畑彻著 李雨丰译,刘安志校
第37辑(2018年7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汉晋之间吴蜀的督将与都督制 || 雷家骥
2. 再释南朝“素族”——以晋宋之际高门士族的变化为中心 || 黄承炳
3. 宗子维城——北朝隋唐宗子军小考 || 孙正军
4. 释唐令“女医”条及其所蕴之社会性别观 || 楼劲
5. 唐初明堂设计理念的变化 || 吕博
6. 唐肃宗改元宝应事发微 || 豆兴法
7. 敦煌本《唐佚名诗集》与晚唐河西历史 || 李军
8. 五代张全义家族与政权更替——以张氏家族墓志为中心的考察 || 罗亮
9. 日藏唐抄本《毛诗正义·小戎》《蒹葭》校议——北宋官校《五经正义》管窥之二 || 李 霖
10. 《唐会要》目录考证与复原 || 刘安志
11. 唐长孺读《流沙坠简》笔记校证 || 王素
12. 五胡时代的华北社会——特别是五胡政权与汉人的关系 || 田村实造著,焦堃译
第38辑(2018年11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汉代察举科目“有道”考释 || 胡秋银
2. 卫将军“复兴”——汉魏制度变迁的一则案例罗 || 凯
3.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所见“帅”的探讨 || 戴卫红
4. 语境、参谈意念与魏晋玄学之属性 || 严耀中
5. 《宋书·宣贵妃传》流传及佚文考——兼考今本《宋书·刘子鸾传》的错页 || 赫兆丰
6. 中古史籍与道经中所见“六夷”与“中国” || 姜望来
7. 萧梁前期的晚渡北人——新刊梁《普通二年墓志》小考陆 || 帅
8. 南朝官职除拜考述——以制度程序及过程为中心 || 周文俊
9. 北魏长川与牛川位置考 || 赵杰
10. 中古氏族的郡望变迁与身份认同 || 郭硕
11. 略论隋唐之际江淮黄淮间文人群体——以《文选》的传播为例 || 朱海
12. 五代都城设置与府县等级升降考 || 齐子通
13. 吐蕃时期沙州永寿寺研究二三题 || 杨铭
14. 浙江图书馆藏清抄本《唐会要》述略曹海花 || 刘安志
15. 《唐刺史考全编》拾误 || 曾涧
16. 葛洪著作中的山与早期道家 || 马思劢著,姜虎愚译
第39辑(2019年7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谢承《后汉书》无《风教传》考 || 曲柄睿
2. 汉晋间书信写作习用语的变化——读晋人法帖札记 || 蒋晓亮
3. 两晋政治格局中的太子詹事与东宫建制 || 刘雅君
4. 前秦“枋头集团”申论——对十六国时期地缘关系与流寓集团的一次考察 || 沈国光
5. 北魏司马金龙墓葬出土屏风文字释证 || 丁红旗
6. 中古彭城刘氏的谱系建构 || 陈伟扬
7. 官文书与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尚书省 || 王孙盈政
8. 论唐代洛阳城的桥梁与社会——兼论基础设施与古代城市的发展 || 梁克敏
9. 中唐藩镇宦官监军体制的成立 || 黄楼
10. 会昌法难后地方僧人募缘复藏研究:从唐大中三年潭州道林寺铭文扑满谈起 || 方圆
11. 唐宣宗大中时期西北节帅的儒臣化 || 许超雄
12. 《元氏长庆集》的原貌及其在北宋的散佚——从《叙奏》和《自叹》的系年谈起 || 赵超洋
13. 《洛阳新获墓志续编》唐代墓志校读札记 || 敖玲玲 邓章应
14. 《石刻史料新编》(全四辑)疏误举隅 || 刘琴丽
15. 唐代西州佛教管理研究二题 || 王旭送
16. 吐鲁番文书中的“双名单称”问题续论——以陈仲安先生给王素先生的一封信为中心 || 吕冠军
17. 北魏女性的集体造像 || 佐藤智水著,胡沐君译
第40辑(2019年11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 曹鹏程
2. 国山碑所见三国江南地域的政治文化 || 三浦雄城
3. 魏晋史籍中的曹操称谓——基于裴注所引“佚史”的考察 || 杨继承
4. 两晋未铸币原因再探——兼及司马氏的货币政策 || 朱安祥
5. 东晋南朝无爵公谥制度研究 || 李彦楠
6. 古灵宝经“新经”征引“元始旧经”问题新探 || 王承文、张晓雷
7. 从传言到定说——褚渊失节与《褚贲传》的书写和变异 || 陈灿彬
8. 论北周中正的发展与演变 || 过超
9. 关于唐代明堂礼的一些问题 || 吴丽娱
10. “陇右节度使”始置时间考 || 宋翔
11. 唐代的北都留守 || 李永
12. 五代后唐洛阳宫城主要建筑考 || 贾鸿源
13. 《敦煌秘籍》所收羽740号文书系伪卷考 || 杜立晖
14. 陈鳣《续唐书》编纂述议 || 崔壮
15. 《北史》校读札记二十七则 || 黄楼
16. 郑玄的学塾 || 吉川忠夫著,蒋晓亮译

目录介绍如下: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01期.pdf 53.35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02期.pdf 31.62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03期.pdf 37.18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04期.pdf 53.11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05期.pdf 44.12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06期.pdf 80.29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07期.pdf 72.53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08期.pdf 56.17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09—10期.pdf 86.74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11辑 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pdf 157.06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12期.pdf 106.16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13辑.pdf 83.76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14辑.pdf 142.76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15辑.pdf 137.70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16辑.pdf 167.69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17辑.pdf 101.81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18辑.pdf 129.14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19辑.pdf 126.12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0辑.pdf 125.68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1辑 唐长孺先生是十周年纪念专辑.pdf 176.69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2辑.pdf 138.06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3辑.pdf 130.33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4辑.pdf 152.30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5辑.pdf 126.21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6辑.pdf 204.61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7辑 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pdf 321.15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28辑.pdf 179.63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0辑.pdf 149.85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1辑.pdf 182.46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2辑.pdf 141.13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3辑.pdf 129.50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4辑.pdf 103.51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5辑.pdf 100.27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6辑.pdf 132.62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7辑.pdf 120.29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8辑.pdf 109.86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39辑.pdf 142.90 MB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40辑.pdf 135.53 MB

 
 
返回首页
 
特别申明:本馆所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史料文献都是来之于网络寻找,不能保证没有瑕疵,书友只能做为学习和交流使用,本馆寻找的资源以古籍史料文献为主,若因疏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理!!!!
 
2023--- QQ:89676568--- 邮箱:89676568@qq.com